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天天微速讯:“立体国画”长治堆锦

发表于: 2023-05-25 23:32:55 来源:凯迪网


【资料图】

“堆花如云、塑锦成画。”长治堆锦是山西省长治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纸做底、棉为胎、绸为面、施以色、堆成画”,是一种以丝绸为主要材料,经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浮雕效果的工艺装饰画,享有“立体国画”的美称。堆锦艺术用丝绸锦缎特有的柔顺滑爽质感美、色泽多彩华丽美重新诠释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化平凡为神奇,变质朴为华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长治堆锦博物馆馆长闫向军老师,是长治堆锦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自在谦和、平易近人,虽年过半百却是精神奕奕,说到他坚守与喜爱的堆锦技艺,满脸笑意两眼放光。跟随他步入博物馆,仿佛进入了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堆锦天堂,四壁陈列中既有明清时期的遗作,也有现代工艺的新品。明清堆锦,颜色古雅,造型厚重,从中可见堆锦技艺的成熟与发展历程;现代作品,色泽饱满,题材丰富,人物、动物、植物等造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展现出堆锦技艺的创新发展与勃勃生机。堆锦,芳华里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大美无言间表达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天之骄子》《素衣观音》《夜读春秋》《意气风发》《花开富贵》《金母元君朝元图》……均出自闫向军与同是省级传承人的父亲闫德明与弟弟闫向辉父子3人之手,一幅幅堆锦作品,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花鸟逼真诱人,人物形神合一,文化底蕴浑厚,创作手法精湛,让人应接不暇,啧啧称赞。

这是一座小型袖珍专题博物馆,面积虽小却是内容丰富,展品140余件以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长治堆锦从明代中晚期形成至目前发展与传承的基本状况。每一件展品在闫向军的口中都是一段故事,让长治堆锦在社会发展中传承和创新,一直是他的目标,为此闫向军与父亲于2014年共同创建了长治堆锦博物馆,并免费面向大众开放,至今已接待近十万人次参观。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对长治堆锦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与宣传推广,更多的人通过堆锦了解上党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欣赏长治堆锦的艺术魅力,闫向军也是倍感欣慰。

在闫向军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堆锦博物馆里的展品仿佛都成了活的历史,一幅幅长治堆锦定格了生活的美好,从造型、到材质,再到其样貌,包含了各个年代特殊的社会风貌、人文气息、手工技艺、材料应用,以及背后人物体现的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折射出历代匠人薪火相传的高超技艺,也印证着这门艺术的绝妙之处,更汇聚了长治堆锦的前世今生。

就着馆内的陈设展品,闫老师说起堆锦艺术的历史渊源,言语间满是感慨。长治堆锦起源于民间香包、针扎,形成于明、清时期,与当地发达的潞绸产业、繁荣的地域经济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当年长治与江浙、四川、闽粤一起合称“全国四大丝绸中心”,丝绸产业十分发达。堆锦依托“潞绸”而生,伴随“潞绸”繁荣而长。同时,自秦汉以来,长治地区一直是晋东南地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长治市内炉坊巷著名堆锦艺人李模(1867年—1933年)、李时忠(1890年—1967年)父子历时3个月精心制作的一套四季条屏“春夏秋冬”,以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银质奖,这项技艺随之蜚声海内外。“这两件作品都是李时忠先生亲手堆制的。”闫向军馆长的手指向墙上陈列的两幅堆锦实物,虽然由于时间的磨洗,画面色泽已不复从前,然艺术品味并未衰减。

二楼的工作室内,闫向军正在和艺人们制作一幅大型的堆锦作品《花开富贵》,画中孔雀羽毛开屏半张,姿态优雅,牡丹花雍容华贵,怒然开放,整幅画喻意着吉祥富贵,神圣平安。最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上大面积的花朵,造型各异却朵朵唯美,色彩厚重丰富,结构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

一幅堆锦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首先要设计底稿,这是整个作品完成的蓝图,非常考验设计者的绘画功底。”闫老师拿着新设计的稿件,仔细推敲着,底稿完成后,要根据堆锦的工艺特征,把底稿分解成若干块,用丝绸包芯,形成浮雕状,再按图拼接在一起,这种“拼”就是堆锦的“堆”。长治堆锦之所以被称为“立体国画”,秘密就在于画中各个部件要用丝绸包裹胎体形成“软体浮雕”,胎体可以说是支撑整个堆锦画的骨骼。

回忆起自己多年的创作经历,闫老师对堆锦画胎体塑型工艺感触最深。传统的堆锦制作,要经过:画稿、描稿、分拆、塑型(软胎还要经过:压纸捻、絮棉花、贴飞边、压平)、包丝绸、染色、描绘、拼堆、调型、拼接、上板、定型等工序。胎体采用的是软胎,也就是中间絮棉花,需要制作人用棉花粘贴在硬纸板上,再将丝绸黏贴包裹于棉花之外,并捏拔出软硬褶,最后在丝绸上画上图案,完成作品。硬纸板和棉花胎芯等材料不宜长期保存,同时工艺过程繁琐,制作难度相当大,耗费时间很长,在题材的表现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一些细节的表现上,都是画上去的,缺少立体感。对于这些技术难题,闫向军也曾困惑,他下决心迎难而上。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让堆锦易学易做易保存,闫向军一家人对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以“硬胎”换“软胎”,先在硬质薄壳材料上雕刻出作品的骨骼,再黏贴各色丝绸和锦缎,更好体现出“立体国画”和“软体浮雕”的特点,同时在题材、构图、色彩、装潢形式等方面不断改进。他拿起正在制作的一片花瓣一边比划着,一边娓娓道来,旧工艺花瓣包绸子以后,上面的脉络和光影效果,正反转折是必须经过绘画才能呈现,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制作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丝绸表面特有的质感。新技术则是让丝绸表面呈现出设定起伏的制作工艺,以使花瓣层次分明,花瓣与花瓣之间分界明显,呈现出更强的立体感。这样既节省时间,造型又更加准确合理,还有效解决了堆锦制作繁杂的问题,同时在防丝绸的风化脱落、防虫蛀、防霉变、防褪色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根本性突破,把老工艺“无法做、做不好、做不快”的工艺过程,变得“做得了、做得好、做得快”。( 来源:山西日报 白英 )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