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作为我国的国民水果之一,有着庞大的市场体量,葡萄种植近年来也随之逐步增长。然而在种植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浙江省农科院,有一个团队紧盯葡萄质量安全与品质营养,千方百计帮助产业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保障产业持续增效。他们,就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与品质营养岗位科学家团队。
从监测葡萄及制品质量安全动态,排查葡萄质量安全隐患并研究对策,分析挖掘不同产地不同品种葡萄特异营养与品质,到研究制定葡萄相关标准,开展葡萄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示范推广及果农培训,再到舆情应对和科普宣传……6年来,团队围绕葡萄质量安全和营养品质评价开展研究和推广,为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阳光玫瑰葡萄是国外杂交葡萄品种,“香、甜、脆”兼有,且具有高产、耐运输储藏等优点,被称为“爱马仕”水果。由于市场上这个产品很火,直接导致了种植面积的迅猛增长。“产量急剧增加,但管理却一直是个难题,精品的阳光玫瑰更是难管理。”团队岗位科学家王强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其标准体系不完善,实施应用水平不高,因此造成产品品质良莠不齐。
如今在长兴县,阳光玫瑰葡萄种植超过1万亩,亩产1000~1500公斤,均价达30元/公斤。一颗颗“金”葡萄的诞生,正是得益于团队与长兴县共同推进的“葡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与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一县一品一策)”,针对精品葡萄特色主导产业,梳理和构建了适用于县域推广的葡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标准综合体,明显提高了葡萄质量安全和标准化水平,有力地促进了葡萄品质和效益提升。
2018年,团队成员结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浆果类水果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应用与示范”和浙江省重大农业专题“一县一品一策”,与长兴县农业农村局共同合作,开展阳光玫瑰葡萄全产业链安全管控技术研究。团队通过三年的研制,率先在全县阳光玫瑰葡萄产业推广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应用,从产前产地环境、产中苗木选择及生产过程、农药科学选用、产后包装标识、追溯及合格证等关键环节进行统一规范,以标准综合体的方式给予阳光玫瑰葡萄生产主体整套生产标准文本。团队还在全国首创制定发布了地方标准《精品阳光玫瑰葡萄标准综合体》,此标准制订的做法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创新机制,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值得总结”的重要批示。
“所制定的标准综合体与产业结合紧密,操作性强,具有较好的先进性、统一性、协调性和适应性,解决了生产主体同时面对数百个标准无所适从的难题。” 据王强介绍,除了在长兴的示范点开展精品阳光玫瑰葡萄综合标准化生产外,团队还在山东、安徽、山西等地建立起精品阳光玫瑰葡萄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辐射带动各地标准化生产,起到了提质增效的作用。
农药是保护植物健康,助力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农业投入品,但食品中农药及化学污染物残留问题却是质量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产业不仅需要开发更安全、更高效的新农药应对各种作物病虫害,多种农药的使用也给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为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团队研发了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为葡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精准管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团队成员、质量营养所副所长王新全研究员介绍,以往对葡萄干等样品存在杂质干扰难去除的问题,使用传统方法检测农药残留成本高、前处理耗时长。为此团队构建了磁固相分散萃取净化技术,结合串联质谱,实现了300余种农药残留的高通量精准检测,与国家现行标准方法 GB 23200.121-2021相比,前处理时间缩短5倍,且净化效果显著改善。
基于国家农药登记管理与生产所需,针对未登记且未禁止仍在使用农药,团队积极开展膳食与环境风险评估。团队跟踪葡萄各产区用药情况,开展农药使用安全性评估。6年来,团队评估了未登记且未禁止农药35种,其中12种推荐为谨慎使用农药,15种推荐为谨慎使用农药并注意局部问题,8种列为回避使用农药,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醒产业人群,确保葡萄质量安全。
每到葡萄成熟上市的季节,团队成员开展葡萄农药残留抽样检测工作。据统计,6年来,团队共安全监测采集葡萄及其制品3000余批次,整体合格率97.9%,样品覆盖全国有葡萄生产的省、市、自治区及国外进口的鲜食葡萄、酿酒葡萄、葡萄酒、葡萄干,得出葡萄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整体水平较高的结论。
据介绍,自参加体系6年来,葡萄产业上未发生对产业有重大负面影响的质量安全事件。这一方面得益于团队为葡萄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生产中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团队对质量安全舆情及时有效的应对。
近年来,团队一直专注社会风险传播与应急管理的研究,先后应对“催熟葡萄”“膨大葡萄”“长刺葡萄”等质量安全舆情,科学分析解释质量安全问题程度,并指导科学处置,有效遏制消费恐慌心理蔓延趋势,为县域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避免了与海南“豇豆”产业类似的困境。
2017年,陕西西安鄠邑区(原称户县)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执法,销毁约1万公斤使用了催熟剂“乙烯利”的葡萄。这则信息在媒体和朋友圈疯狂传播,引起了读者的恐慌。不少网友被标题和图片误解,以为这些葡萄是因为用了催熟剂被销毁的,其实,这些葡萄是由于过量使用了催熟剂,影响了葡萄质量,担心这样的葡萄卖出去影响当地品牌,因而被勒令销毁。
事件发生后,王强第一时间联系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对事件前因后果仔细了解,对其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2天内快速作出《催熟葡萄,吃了不用担心!》的正面回应。
这篇文章指出,作为一种全世界都在普遍使用的科学安全成熟的先进技术,乙烯利催熟水果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植物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不是化学作用过程,不产生任何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而不存在任何食品安全问题。
为进一步助力县域产业质量兴农发展,团队为浙江浦江、临海和安徽芜湖等3个县葡萄提供了名特优新鉴定报告,助力3个县的葡萄获得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发挥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示范引领作用。
王强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监测、评估全国葡萄及其制品质量安全动态,为生产环节提供科学的生产技术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确保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不断挖掘葡萄及其制品营养品质特性,助力葡萄产业品牌建设,持续为农增收。
记者 陈路漫 通讯员 徐明飞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